2018年6月10日 星期日

愛的最後一幕 試讀


試讀當初的書介,我自己比較喜歡這個版本所以放前面
「我怎麼能笑?」我心想。
我這樣一個殺死親生弟弟的人,怎麼有資格笑?
 

任何曾經看著自己心愛的人受折磨或曾失去所愛之人的人,都會需要這本書!
 
馬修在他16歲那年離開了我們。哦不,他沒有死,但跟死了沒什麼兩樣,
或者說,比死還糟。
這樣說吧,他只是再也不說話了,再也不會有任何自主的行為。
但我不確定他是否還有知覺,是否還會思考。
他總是躺著,看起來像一具活著的屍體,看起來不太像馬修。
我們深信他被困在了身體的牢籠裡;我們深信,他總有一天會打開牢籠,變回以前那個開朗帥氣的馬修。
但我們錯了。
馬修的身體是困住他自己,也是困住我們的巨大牢籠。
於是我們發現,我們能為馬修做的最後一件事情是:
把馬修的維生裝置拔掉。
 
凱西十七歲的時候,弟弟馬修是她最要好的朋友。他比凱西小一歲,高很多,個性聰明、幽默又外向。但一九九○年一個夏天的晚上,馬修被一輛車撞倒,從此再也不能走路或說話。八年後,他死了。這是一個快樂家庭遭逢劇變的真實故事。他們走在生與死之間的灰色地帶,並學會在這個世界找到愛和喜悅,即便知道一切再也不會和以前一樣了。







        現代人的地獄,
  是我們在倫理上、道德上、法律上,
  遠遠趕不上延長病患壽命的技術。

  這是馬修,他在十六歲那年發生的一場交通意外後就躺在那裡,已經八年了。
  不,他並沒有死,卻跟死了沒有兩樣。
  醫生說,這是「持續性植物狀態」。
  我們早已相信,他已經不是一個活人,
  所謂的馬修,只是一具靈魂不在的軀殼。
  我常想,他死了對我們、對他不是都好嗎?
  但我們那麼愛他,怎麼能希望他死呢?
  如果不讓馬修死,如果把他丟在那裡,事情一定簡單得多。
  但我們最後還是做了正確的決定。

  悲傷是我們為愛付出的代價。
  我們必須相信,愛過以後失去,也比從沒愛過,還要好。





 這本書是自傳,但一開始我以為是虛構的故事,所以我想看的初衷其實很簡單,從自責找回笑容的過程,還有如何面對照顧植物人,和維生裝置拔掉之後,如果都有大約提到稍微處理我就覺得他有符合我的期待,結果遠遠超乎我的預期。

這是個漫長的自我修復的過程,有些人那個傷痕終其一生都不會好,這本書很詳盡的寫了她面對的過程,當然植物人狀態不是常態,但至愛的生老病死每個人都有可能遇到,這是人與人相處永遠逃避不了的課題。台灣很多老人生命中的最後幾年是在安養機構度過,要不要送機構一定很掙扎,這本書我覺得雖然情況不同但本質上是相同的。

從第一年的滿懷希望到思考拔掉維生裝置是不是對馬修比較好這種轉變,我覺得他們盡力了。8年是很長的一段時間,凱西有想辦法把日子過下去,但罪惡感就像監獄一直把她關著,而且我覺得他其實有意識到但選擇不放過自己。雖然沒有明說,但他一定是最自責的那個人,如果他硬把馬修帶回家就不會被車撞成植物人了。這是很多憾事發生後,會有的想法。

而要執行移除維生裝置,在一個大多數是信仰基督、天主教徒的國家居然還要擔心被抗議示威反對。我真覺得夠荒謬的,真想甩他們一句那你自己來照顧看看。他們愛過了,也付出了這麼多,希望他可以平靜的解脫這種不知道是折磨著誰的生活,不須要旁人來說三道四。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